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首页» 本科教学» 教学动态
“两会”进课堂:政治学系张国军副教授探索研讨式“课程思政”
发布:2022-03-24 12:00:00     浏览: 【字号:       】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22年3月5日到11日在北京召开,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3月15日上午,为帮助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深刻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性质和功能,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政治学系张国军老师将“两会”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了一次研讨式“课程思政”公开课。
      研讨式“课程思政”公开课前两周,张老师已将研讨题目公布。自疫情爆发以来,出于疫情防控的考虑,一些地方采用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线上两会”,一度引起热议。有鉴于此,张老师将本次“课程思政”的研讨题目确定为“每年的两会可否开视频会议”,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该题目的深入思考来理解全国人大在国家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堂上,欧阳宇耕、杨慧娟、高煜坤三位同学分别就自己的理解展开讲述。欧阳宇耕同学简要介绍了人大的职能、会议形式和流程之后,对题目进行了解析,认为问题的实质是“会议形式的创新是否会影响人大信息传递的功能”。在对人大召开视频会议进行利弊分析并将“两会”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会议进行比较后,欧阳同学认为网络会议不利于通过媒体报道展现代表风貌,不利于体现人大会议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可能会影响人大信息传递的功能,因而“两会”不应线上召开。

      
      杨慧娟同学与欧阳宇耕同学的观点不同,认为“两会”可以采用视频会议的形式。杨同学首先纠正了欧阳宇耕对视频会议的理解,认为视频会议是以代表团为单位聚集起来召开的,而非任由代表居家线上参会。杨同学认为线下“两会”确实能够保证会议的“仪式感”,但更需要关注的是人大的代表功能,而非其仪式和形式。人大代表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问题,视频会议不会影响人大代表对民众利益的代表,也不会影响人大代表履行提案、审议和表决等各项职责。随后,杨同学又针对欧阳同学提到的技术性、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反驳。

      
      高煜坤同学最后上台演讲,明确否定了视频会议。高同学从隐私保护、会议效率、疫情防控和仪式感等四个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两会要做好与会人员的保密工作,谨防重要会议资料泄密,而视频会议存在安全隐患;线下会议使代表面对面交流,在人大会议现场,代表精力更集中,更能高效履职;中国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完全有能力平衡好人大代表流动与疫情防控;身临人民大会堂更能体现人大的庄严庄重,线上会议无法比拟。

      
      三位同学演讲结束后,张老师对各位同学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论,并鼓励其他同学参与讨论,进行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随后,何柏霖等多位同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与三位同学针对人大的功能、技术平台的提供、网络数据安全等问题展开讨论。在同学们讨论之后,张老师就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予以回应和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人大当然具有代表、议决的功能,同时,人大尤其是全国人大具有极强的象征功能,线下会议的仪式所要表达和传递的就是主权在民的现代政治原则;在党的全面领导之下,人大具有多重功能,充分发挥人大的功能,才能凸显其法定地位和制度优势。
      最后,张老师就三位同学的演讲和此后的讨论进行了总结,认为三位同学并未局限于视频会议这一表面问题,而是抓住了人大的功能这一实质,且都提到了线下会议的仪式性这一思考节点,难能可贵。在首位同学演讲结束后,后来上台的两位同学都没有拘泥于已准备好的演讲内容,而是对先上台同学的演讲内容进行了评价和回应,使得本次研讨热烈而深入。通过本次研讨式“课程思政”公开课,同学们对人大的地位和功能有了更为深切的把握,也提高了同学们对政治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撰稿:陈  琦       审核:罗兴佐

版权所有 ©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渝ICP备05001036号-1
渝北校区: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301号 邮编:401120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2号 邮编:4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