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首页» 学生工作» 学院团委
我院“政好”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成功举办扶贫入户调研活动
发布:2019-07-15 12:00:00     浏览: 【字号:       】

    为响应党中央振兴乡村战略的号召,助力扶贫攻坚,2019年7月11日上午,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年暑期“政好”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重庆市大足区高升镇先进村开展了“入户调研得数据,‘精准扶贫’重实际”活动。30名实践团成员共分为7组,在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村妇联主席、驻村工作队各位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7个生产大队,了解村中贫困户的生活状况。
    实践团成员们顶着烈日,穿行在山间的小路上,跨过田间的沟渠和林中的污泥,走进了一户户人家。入眼的大多是破旧的土房,门前挂着玉米、大蒜等农作物,还有原始的生活用品。大多数都是老人独自在家,他们或膝下无子无女,或子女全部外出打工,而自己又因为年老体弱,常年身染疾病,生活条件艰苦。也有中年人因病致贫,在国家的政策帮扶下仍艰难度日。村民们对于实践团的到来都十分欢迎,热情地搬来板凳,随和地接受访谈,耐心地回答着调研问题,他们淳朴、真诚、老实,实践团成员们再联想到他们不幸的遭遇,实在是不禁心疼起他们。其中几户给调研组的印象尤为深刻。

    
    第一户人家家里只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爷爷,一位卧病在床的老奶奶和一个尚在念小学的小孙女。老人家年过古稀,看到家里来了这么多客人,高兴中带着些许局促。他蹒跚着脚步为调研员搬来凳子,实践团成员连忙上前扶着老人坐下。老人讲道,家里共五口人,老伴卧病在床,需要自己日夜照料,小孙女刚小学毕业,孩子爸爸腿部残疾没有固定工作,在外做些散活,孩子妈妈也在外务工,基本生活的维持只能依靠政府补贴。看着老人古稀之年仍操持着生计,调研员的心里如同被揪住一般。当听到小妹妹说要努力念书,要上大学,靠知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时,那眼中的坚强又让访谈者感到欣慰与心疼。
    第二户人家里调研员们见到的是一位62岁的老奶奶。走过漫长的山路,顺着台阶往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堆了各种杂物的院子,一位老人正在厨房砌着灶台。这户人家显然是翻修过的,大门采用的是防盗门,无论是院子还是屋内的地板都是由水泥铺就。在村干部的呼唤下,62岁的奶奶到院子里来配合实践团成员开展调研。据了解,奶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成都打工,但车祸后大脑受损,工作因此受到影响,小儿子尚在接受劳动改造,加上孙女,奶奶家中共有4口人,然而劳动力却只有一人,在外还有债务未清。劳动力的短缺与身体的疾病是这户人家家庭负担的主要原因。作为高升镇先进村重点关照的建卡贫困户,奶奶得到了很多扶贫救助,不仅有一对一扶贫干部每月的关照,政府还拨款7500元修缮院落和房屋。目前奶奶每月会领到一笔最低生活保障费和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来维持基本生活,同时,奶奶也会到坡上村集体的田里劳作赚取收入。“身体不舒服还是去医院看看,买点药,现在国家医保可以报销90%”,临走时,村干部对奶奶细细叮嘱。奶奶连连点头,却还是表示,“小病忍下就过去了,实在不行再去买药”,可以发现,在医保普及后,农村受益群体的心理转变还需要一定时间。

    
    在丁主任的带领下经过蜿蜒曲折的山路,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先进村二组的一户村民家中。走进院子,映入眼前的是整齐的栅栏,干净的院子,漂亮的楼房以及几只活泼的小鸡,大家脑海里不禁浮现疑问,这真的的是贫困户吗?在访谈过程中,调研员才了解到该家庭的实际情况:在成为扶贫对象之前,这家一共有五口人,女主人卧病在床,住院时间长达二十年,丈夫长期外出打零工,两个女儿已经工作,另一个女儿还在上学。当时家里的房子还是茅草房,他们家遭遇过一场大火灾,房子建了一次又一次,各种困难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女主人也坚定地表示:“只要意志够坚强,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她,为了家里的孩子和丈夫,说什么也要撑下去!”就这样,在家人的鼓励和陪伴下,女主人坚强地同病魔作斗争。近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生活越来越好,总算是苦尽甘来。当调研员问到女士对政府的帮助还有什么建议或者要求时,女士真诚地说到:“我们得到的已经够多了,感谢国家,如果可以的话我还希望能得到一些技能培训,靠我们自己努力去获得幸福生活。”一句话让在坐的实践团成员感到由衷的敬佩。
    第四户人家的男主人原本是一个“懒汉”。他年轻时因为犯罪入狱,出狱时媳妇不知所踪,只留下了一个上小学的儿子。调研员到达他的家里时,只有一个小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大门敞开着。他们家是D级危房改造户,现在住的是村里补助重建的楼房。据带领实践团成员的村干部说,他刚出狱时,因为有前科,又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每天喝酒打牌度日。最后村里的干部不断找他谈心,做了许多工作,和他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他才渐渐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融入社会,在村里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每月工资3000元的工作,虽然还未脱贫,但已经可以在政府的帮助下解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实践团成员对该村的第一书记孙老师进行了采访。孙老师原本是一名四川美术学院的老师,接受了重庆市市委组织部的委派到该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孙老师说,自己选择下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对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点工作的支持。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一名党员,为国家脱贫攻坚贡献一份力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一种基层工作的情怀。这次下乡工作,机会难得,有机会体验真实的乡村生活,感受农村生活的真实状态,融入其中,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

    
    孙老师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自己在脱贫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第四户人家,原本的一个“懒汉”在村里的帮助下渐渐振作起来,努力向上。但从这户人家身上,也能隐约看到农村孩子的假期安全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仍待解决。在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村里也有相关的政策。所有的孩子都在村小读书,上学期间免费在学校吃饭。因为国家对于乡村教师的相关补助政策,村小的师资也算不错。第二件事情则是孙老师曾组织该村小的孩子们去四川美术学院参观,带领孩子们走出山村,走进大学,培养他们读书的意识和愿望。其中一位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让家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走出贫困,去过更好的生活。”由此可见,教育带给孩子们的既是扶智,也是扶志。
    第三件事情也是接受访谈的其中一户人家。首先,他们的房屋常年未整治修缮,属于农村危房;其次,家里缺乏劳动力,一家六口人,奶奶年老体弱,媳妇智力低下,三个孙子都还在上小学。全家的开支都压在了儿子一个人身上。帮扶单位和高升镇政府在了解到这家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后,针对他们的情况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帮助他们脱贫。首先是让他们搬出山沟,在通往大足区的公路旁边,修建了一处新家。然后政府为了让老人和媳妇能够从事简单的劳动,以补贴家用,于是购置了几只黑山羊幼崽,如果养大的话每年都能够通过养殖增加万多块左右的收入,这些钱都够作为孩子上学和平时孩子与母亲的日常开支了。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利用新家屋前宽阔的地面和附近养料充足的资源,达到增收的目的。 
孙老师自己也有三岁的孩子,他表示自己当初决定来村里工作也是经过长久的考虑才下定决心。在面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抉择时,孙老师表示,必须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践团成员还了解到村里有许多年轻的政府工作人员都是如此,令人敬佩,也为大家日后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访谈结束后,实践团为村民们送上了准备的小礼品,村民们十分感动,连声道谢,并表示“辛苦你们了”。实际上实践团成员更感谢他们的配合,让大家能够真实地看到农村贫困户的生活现状,了解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从而增长自己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并且萌生诸多感慨。从访谈中不难看出,国家对于农村贫困户有许多惠民政策,并且在先进村村委的努力下,政策基本上得到了有效落实,村民们都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对于国家的扶贫政策较为满意。而且村民们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日子过的越来越好。
    从此次访谈中,能够感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在落实和对象瞄准上还存在相关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贫困老百姓的生活困难应该得到有效解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扶贫调研,实践团成员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我们憧憬着全部脱贫的那一天!

    
                                                                             图/何秋池 文/陈欢

 

版权所有 ©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渝ICP备05001036号-1
渝北校区:重庆市渝北区宝圣大道301号 邮编:401120 沙坪坝校区: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2号 邮编:400031